長洲太平清醮飄色巡遊
- 得一文化

- 4月27日
- 讀畢需時 1 分鐘
據說於1920年代初,北社及南社的長者由廣東引入「佛山秋色」,後來街坊會爭相仿效,籌組隊加入會景巡遊行列。戰後最早記錄有飄色巡遊的是1948年,報道「該島之太平清醮於本月十四日晨開壇,同時該島坊眾,並定於明(十八)日在島上舉行會景巡遊,各街坊眾,均有會景參加巡遊」,(1) 翌年亦有報道各街坊會參加情況。(2) 據傳說,飄色源於清咸豐年間,清政府禁止粵劇。戲班演員為謀生計每逢廟會酬神,便打扮成各種戲曲人物,演而不唱。(3) 因此,早期飄色題材主要圍繞民間故事或戲曲內容。隨着飄色的發展,題材亦漸漸擴展至當時流行的電視劇集。1980年開始,發展出以當下社會時事作為題材。及至2000年以後,長洲飄色題材更成為社會輿論的焦點。由街坊會、同鄉會及本島團體組成的巡遊隊伍齊集於戲棚,跟隨神明巡遊。
[1] 〈長洲坊眾建醮盛會.港九仕女紛往參觀〉,《工商晚報》,1948年5月17日,頁4。
[2] 〈長洲盛會.官紳雲集.盛況空前〉,《華僑日報》,1949年5月6日,頁6。
[3] 粵劇藝人李文茂在咸豐年間反清起義失敗,於是清政府禁止粵劇。參考葉春生:〈沙灣飄色〉,《嶺南風俗錄》,廣州:廣東旅遊出版社,1988,頁260-261。
文: 《長洲太平清醮》













留言